2024-06-18
1、月份已到尾声,意味着2023年上半年即将结束,回顾上半年车市,可以说是动荡不安,蔚来、小鹏都跌出第一梯队,爱驰、拜腾等新势力车企先后出局。此外,日系巨头丰田汽车在市场上也是风光不再,销量成绩持续下滑,即使丰田汽车降价促销,也无法提振市场成绩。如今在新能源时代,丰田汽车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
2、结合广汽丰田上半年零售销量43万辆,同比下降2%,一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零售销量38万辆,同比增长8%来看,丰田能否在中国重拾昨日荣光,充满了太多悬疑。 而眼下广汽丰田的裁员,让一线希望都变得极其不确定。
3、奇瑞汽车此前在传统自主车企一向低调,2023年凭借出口业务支棱起来了。公开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奇瑞控股集团累计批发销量645万辆,同比增长56%。其中,奇瑞、捷途、星途三个品牌累计销售64万辆,超越了长城和吉利,在上半年销量榜单中自主车企排名位列第三。
4、在2016年,国内两大自主汽车企业几乎在同一时间决定进军高端化品牌领域,相比起内里千丝万缕盘根错节的传统资深国企,长城和吉利轻装上阵,魏李两位大佬一拍板,这事儿就提上了议程,本来还有一个比亚迪,但理工狂人自在造技术,就没加入这场斗地主牌局里。
5、马自达希望借助一汽庞大的渠道等央企资源,发展在华业务,但彼时已拥有一汽-大众与一汽丰田两个强大“正室”的一汽,则是希望借助马自达的技术来哺育新创立的自主品牌——奔腾长大成人。 ? 最终,马自达并未获得想要的“名分”,双方仅成立了一个合营的销售公司,一汽轿车股比占70%,一汽集团占5%,马自达占25%。
6、在国人崇尚“大即是美”的购车环境下,越来越多自主三厢车加入10万级轿车战场,身段紧凑的合资两厢车备受打压。 但在教授看来,品牌效应、耐用度、机械素质等多方优势,足以让教授心中的天秤倾向后者。 世上未有不衰之渠道,不落之品牌,不堕之荣光。
此外比亚迪为丰田生产制造的车系,也许与丰田自主研发的纯电动汽车,也会出现高矮精准定位和标价上的差别。
最近网上曝出,比亚迪正在给丰田生产电动 汽车 ,同时比亚迪负责研发,设计工作。也就是说,今后在路上看到的悬挂丰田车标的纯电动 汽车 ,很有可能是比亚迪制造的,采用了比亚迪的纯电动 汽车 技术。
但是,丰田在纯电动领域并没有什么建树,当然这和丰田的发展思路有关,此前并未大力研发纯电车型,态度还是比较冷漠,或者说是比较淡定的。
合作背景 早在90年代,丰田以普锐斯开启混合动力先河,但鉴于日本资源匮乏,丰田追求的是制造经济实用的汽车。纯电动汽车受限于基础设施,因此丰田研究氢能源,拓宽新能源范畴。然而,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崛起,迫使丰田考虑“触电”。与电池制造巨头比亚迪合作,成为抢占市场份额的明智选择。
丰田选择与比亚迪合作,无疑是想借助其强大的技术实力,共同开发更具竞争力的混动车型。普拉多dm-i的推出,就是这一合作成果的具体体现。这款车型预计将结合丰田的造车工艺与比亚迪的先进电池技术,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驾驶体验。
丰田和比亚迪的合作,是一种资源的优势互补,可以大大节约汽车研发的资源,避免资源浪费,更可以促成汽车公司之间的互赢共利,形成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。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汽车的质量和生产效率,还可以降低汽车制造成本,从而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实惠。
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:二战最终以美国向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而结束,被强者打败并进入强者的阵营。在新能源领域也是如此,既然日本丰田在EVPHEV技术及车载应用层面,被更强更粗更猛的中国比亚迪打败,那就加入强者的阵营。
因此,这是一次双方在技术互补中寻求共同发展的深度合作。比亚迪和丰田的合作,是基于各自技术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决策。比亚迪在汽车行业的多元布局中,轻混车型的缺失与丰田的成熟轻混技术相结合,形成互补。这次合作不仅是为了填补现有市场空缺,更是为了探索和引领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道路。
据悉,比亚迪还成立了国际合作事业部,以更好地整合公司优质资源与重大战略伙伴进行创新合作。 钟述 正如当年福特推出T型车平台从而推动了燃油车普及化,作为全球首个可开放共享的纯电动汽车平台,比亚迪e平台将极大的推动电动车普及化。